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

www.stuse.com

浙江金融投资论坛
中国金融投资理财网.com

2021/01.12 星期二 13:23

金雪军教授谈中外金融机构跨国投资

发布时间:05-09 13:07 | 官网

   
    美国次级债风波持续一年半多以来,一面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抢摊国外市场,一面是外资金融机构圈地中国市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金雪军教授最近接受记者采访谈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记者马克强以《银行业竞技逆流而上》为题撰写的相关文章。
 
 
银行业竞技逆流而上
 
 
    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此后,次级债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2007年8月开始,危机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受美国次级房贷相关资产质量下滑影响,继花旗银行公告2007年4季度亏损98亿美元之后,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集团也发布公告,声称去年4季度出现98.3亿美元的净亏损,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

    次级债风波持续一年多以来,许多银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然而,在这样的逆市情况下,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却逆市而上,争先恐后地抢滩海外市场。
 
 
本土金融机构“出国”忙
 
    2008年4月3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

    之前,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已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约1.1亿股股份,占富通集团总股本约4.99%,并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截至2007年12月31日,富通集团总资产为8712亿欧元,是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

    这是继中国工商银行以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后,中国的金融机构再次在海外祭出大手笔。

    事实上,中国工商银行早在2006年底就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Bank Halim)90%的股份,在2007年8月又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份。

    在中国工商银行的2007年度报表中还披露,工行申设美国纽约分行、中东地区迪拜子银行和澳大利亚悉尼分行的工作,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境外监管报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想去海外淘金的国内金融机构并非只有中国平安和中国工商银行两家。

    2006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宣布以97.1亿港元的现金收购美洲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洲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2007年7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应英国巴克莱银行之邀对其进行投资入股并参与收购荷兰银行。最终,国开行在去年8月14日以每股7.20英镑的价格,斥资22亿欧元,无条件申购2.01亿股巴克莱新发普通股。

    2007年10月8日,中国民生银行也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称,民生银行董事会已通过策略性投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的决议,将以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联合控股9.9%股权,并有权将股权进一步增持至20%。
 

    作为四大国有银行的中国银行也不甘落后。根据中行提供的信息显示,2007年以来,中行进一步整合了其海外银团贷款平台,先后成立了欧非、亚洲、美洲3个银团贷款中心。目前,中行已经拥有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的689家海外机构。

    此外,为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建行和交行也加快了其海外机构的布局。2007年11月,建行在澳大利亚悉尼设立了代表处。而根据交通银行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目前交通银行海外分行数已达到7家。
    尽管中国的金融机构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业的并购中风头正劲,但正如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说的:“中国的商业银行走向海外还刚刚起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浙江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去年以来次级债的风波对许多银行的影响很大,但这也造就了中国金融机构“出海”的好时机,能够大大降低收购的成本。如果没有次级债的风波,国外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不愿意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而且一旦合作,其成本也将相当高。
 
专家:风险与机遇并存
 
    事实上,在国内的金融机构大肆对外扩张之时,风险也随之而来。

    4月28日,中国银行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中国银行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0.82亿元),占集团证券投资总额的1.82%。同时,中国银行还持有美国Alt-A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账面价值为22.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5.30亿元),占集团证券投资总额的0.91%。该类债券及其他与美国住房贷款相关的抵押债券2008年3月31日的减值准备余额为4.0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57亿元)。

    申银万国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如果美元债券的损失率有5%,则会造成中国银行198亿人民币的损失,占2008年盈利预测的18.7%。

    与中国银行相比,建设银行也正在承受着海外投资的压力。截至2008年一季度,建设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支持债券账面价值3.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4.05亿元)。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对建设银行来说,若美洲银行为弥补次债危机,于2008年10月禁售期满后抛售建行H股,将令建设银行的股价承受压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著名国际金融专家黄泽民认为,对中国现在的银行业来说,面临的一个最大潜在风险是对外投资。

    “中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后,会再找出路,到海外投资,持有海外的金融类公司的股权。在这一点上,一定要谨慎。”他认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对海外金融市场究竟了解多少,这一点令人担心。很多银行认为能很容易地买到国外金融机构廉价的股权,但这样的廉价也可能被套牢。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程序或者流程一定要科学,要注意风险,要稳步地向海外扩张。

    “不能仅仅看中收购时的低成本,国内的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风险在于是不是能准确判断国外金融机构出售的资产质量,以及涉及的一些债务问题。”金雪军表示,国内的金融机构还需要判断所投资资产的潜力,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风险依旧存在。
 
外资银行圈地中国市场
 
    然而,与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出海”相对应的是,国际的金融大鳄却已经在国内市场开始疯狂地跑马圈地。

    3月27日,渣打银行在中国开出了其第十三家门店,也成为落户杭州的第六家外资银行。事实上,早在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开始,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觊觎从未停止过。

    根据WTO的协议,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行国民待遇。

    2007年3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了中国企业法人地位,成为首批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改制外资银行,可以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

    之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驻中国。

    而早在之前,很多外资银行就已经通过参股的方式曲线进入了中国。

    2006年6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和中国银行计划联手推出“中国银行”品牌的信用卡,并组建合资的私人银行公司,在内地拓展财富管理业务。2006年11月,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集团斥资5亿美元购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近20%的股权。澳新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在2003年就已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浙江,2005年夏天,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就出资1亿澳元购买杭州市商业银行19.9%的股权。这是该行在中国购买的第二家银行的股权。2006年7月,荷兰合作银行联手国际金融公司(IFC),以2.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取得了杭州联合银行10%和5%的股份。

    在引进国际资本后,杭州联合银行的董事长张晨表示,如果在新一轮金融业的竞争当中没有及时地转变经营机制,迅速地提升团队对经济服务的水平,提高、提升市场竞争的能力,势必会在竞争中出局。因此,联手国际资本既能引入资本,又能引进先进管理制度,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的目标。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洋股东”出现在中国银行的身影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评价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跑马圈地,短期内不会对中资行产生过大的压力。外资银行进入会给中国银行业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当然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冲击一开始不一定能显现得出来。只有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冲击程度会越来越大。

    金雪军教授则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国外的金融机构走进来,都出于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国际化。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国外的金融机构都希望能够实现跨国经营,国外的金融机构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则希望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一分子。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以及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可期的情况下,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来说,也是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合适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