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

www.stuse.com

浙江金融投资论坛
中国金融投资理财网.com

2021/01.12 星期二 13:23

第三届浙江金融投资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09-07 21:14 | 官网

论坛到场嘉宾

会场现场

8月29日,以“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务实”为主题的第三届浙江金融投资论坛正式在杭州举行,众多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各大金融机构以及部分企业家出席了本次论坛。

   作为第二届金融投资论坛的发展和延续,本届论坛围绕“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创新”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演讲,在论坛上,金融监管部门领导对金融政策深层解析、省内最具影响的金融专家对融资模式创新的真知灼见、中小企业局领导对企业融资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层剖析,还有国际资深投资人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独到见解、商业银行融资产品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

   此外,今年以来,全省银行业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创新也是亮点纷呈。例如国有和股份制大银行纷纷开设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不少银行纷纷摆脱企业不论大小,信贷模式一个样问题,设计了不同于大企业的专门信贷制度、专门信贷产品,实施专门考核办法,大力推动小企业信贷流程简化再造,实行差别授信、差别授权、差别问责等。

   因此,本届论坛还特别对今年以来的金融创新产品设立了“2009年度浙江省优秀小企业融资产品”奖,对省内23家中资银行以及6家担保、典当等类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的融资产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和产品分析,通过组委会设定的创新性、盈利性、客户价值、风险控制、业务增长性、行业促进、稳定性、整体协调性、未来发展性等几条衡量标准评选,最后将“2009年度浙江省优秀小企业融资产品”授予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商贷通产品”、招商银行杭州分行“点金成长计划系列产品”、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好融通产品”、浙商银行“浙商一日贷系列产品”、宁波银行杭州分行“互助融产品”、平安银行杭州分行“赢动力产品”等6家银行的小企业产品。

   金雪军:从桥隧模式到路衢模式

   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中小企业的所从事的行业和类型都不相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因此他们各自的融资需求方式也不同,金融机构不可能以一个统一的模板来衡量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融资创新就成为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

   “已经有银行开始采用仓储融资,这就是一种创新的动产抵押形式。”金老师对于这种从传统的只认固定资产抵押转变到更加适应市场的动产抵押很是欣赏,当然他也强调,动产抵押的关键还是在于第三方监管。同时,他也提出,是否可以将这个范围更加扩大,“从财产到无形资产,例如知识产权、品牌价值、专利技术等等。”当然,他也认为这需要时间,“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有一个公允的市场价值,并且有良好的变现通道,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融资需求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在会上,金老师重点强调了混合创新的重要性。在之前的融资创新研究中,金老师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桥隧模式”是杭州市首创的一种适用于面临融资瓶颈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模式,在传统的由银行、担保公司、融资企业三方组成的融资模式中,加入第四方,一般是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或上下游企业。一旦贷款偿付发生困难,新加入的第四方按约定价格买入融资企业一部分股权,为企业带来现金流用以偿付银行债务,使融资企业保持持续经营。

   根据最近两年信托大热的大环境,他的团队又提出了“路衢模式”,“以政府财政作为引导资金,以信托为平台,动员了财政、信贷、信托、社会资金、风险投资等资源,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企业间四通八达的网络。”金老师说。他认为,这种方式既保障了政府财政引导资金的安全,又激活了社会资金。

   “桥隧模式”好比桥梁隧道,打通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割裂。但这种方式必须建立在风投与贷款企业达成协议的基础上,属于“一对一”的方式,无法实现大面积复制。而“路衢模式”则是通衢大道,构建的是网络状的资金融通体系。它不仅动员面更为广泛,而且将风险投资对单个企业的完全认可这一合作前提改变为对一批企业的整体认可,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式化产品。

  卢绍基:保护小企业的融资权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财务处处长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先天上的很多劣势,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抵押物较少、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都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问题,哪怕是金融市场很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也很困难。”在卢处长看来,中小企业融资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来解决。

   而公共政策所伴随的“免费搭车”、“寻租现象”、“千斤骗四两”等道德风险的存在,是的政府扶持资金投入的实际效益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所以,政府和市场,凭借单一力量都是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必须寻找一个‘1+1>2’的模式。”

   在他看来,市场与公共政策组合后所发挥的效力,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与国开行浙江省分行联合推出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融资渠道,就是这种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他表示,这种模式也是给小企业和担保机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提供借贷服务的供给者提供了客户资源。

   这种充分发挥市场性与公共性的合力融资平台,组合了各方的力量分散了风险,并且在政策的引导下,民间资本也能参与到其中,而一站式的服务优势也降低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的设立又给了金融机构充分的信心。

  李俊辰:创新的魅力

   英中金融投资商会理事长

  从吸引了众多高技能人才的国际金融与商业活动的主要创造与革新中心英国的创新、革新及多元文化出发,李俊辰引出了“利润!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有可能使企业发展达到最大化”的结论,强调了“创意”的巨大产业功效。

   英国人传统的保守作风不同于美国人的“冒险”风格,这也导致了两国不同的投资风格——稳健与激进。但是,尽管如此,英国和美国的强项都主要在生物技术和医学方面,甚至信息学、干细胞学方面,英国比美国领先。李俊辰表示,这与英国教育体制中鼓励创新人才是分不开的,并给出“大学不仅仅是教育的殿堂,更是创新的孵化器”,鼓励我们重视创新。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做些市场不可能的事呢?在鼓励冒险的同时又怎么避免鲁莽的可能呢?“把握硅谷精神,或把风险资本纪律引入到公司内部”。

   在英国,对于早期阶段的风险企业融资,除了政府层面的介入,更大的程度依赖于商业天使——高收入个人或商业巨子。这部分天使将他们一部分的财富直接投资于未上市公司,且没有要求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一般情况下,这些天使投资具有“当地”的属性,就是说:他们对投资企业的了解度非常高,把握和控制能力强。这也赋予了风险企业附加价值,如市场战略建议、网络资源、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支持等。

   对于预投资企业,除了明确关键因素是选择项目和投资方向外,还需要着重把握企业的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产品的新颖性、环境的阻碍及企业的年龄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英国大部分的风险企业都是从事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制药及其支持服务等,投资额最为突出的行业涉及休闲、酒店、健康和零售;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和养老基金会,其次是保险公司、公司投资者,再次是个人投资者、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等。

   英国可以说是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最早的发祥地;同时,英国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额也已占欧洲该投资总额的约50%。因此,与其相关的政策和创新都值得我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给予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