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出警示:房贷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
发布时间:11-09 10:54 | 官网
住房抵押消费贷款增长很快,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在昨天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央行首次对房贷违约风险发出警示。
央行报告透露,今年前三季度购房贷款余额2.8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一旦房价大幅波动,容易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激增。
中国建设银行曾在今年9月底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之势,在央行近年来连续多次加息、个人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国内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逐渐步入违约高风险期。
房贷违约风险已有抬头趋势是央行报告给出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报告认为我国房市存在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较快,存在明显的非理性因素。
报告指出,由于住房需求持续旺盛,供求关系仍趋紧张,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加快上涨势头,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较大。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北海、乌鲁木齐、北京等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大,深圳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9月份为20.5%;北京连续17个月同比涨幅超过8%,9月份达到13.3%。
为进一步加强房贷管理,切实防范房贷风险,央行和银监会已经于9月27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该通知规定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同时调高贷款利率,规定不得低于央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央行报告称,主要金融机构已开始着手调整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放款条件。
央行:密切关注次贷对我国金融市场可能的冲击
次贷风波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以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等多个渠道向其他地区蔓延
央行昨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冲击,并采取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市场震荡。报告称,次贷风波的直接动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但更深层次原因是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市场约束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长期低利率政策导致全球风险偏好上升;其次,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过度依赖,且风险控制不当;另外,市场自律性下降与监管不当也导致了贷款标准放松等问题。
报告称,如不能有效控制此次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金融市场和企业的连锁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美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风险也将加大。
报告认为,次贷风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前其影响主要集中于欧美,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影响有限,但次贷风波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以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等多个渠道向其他地区蔓延。
“全球风险溢价上升趋势也有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调整压力,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调整,可能对银行信贷安全产生影响。”
相关
沪住房贷款环比少增 房贷新政效应有待观察
央行上海总部昨天发布的报告显示,10月份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少增。报告称,房贷新政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变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数据显示,当月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54.6亿元,比上月少增18.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49.8亿元,比上月少增11.5亿元,较第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增量少增14亿元。
按投向分,当月新增房贷中,新建房和二手房贷款分别增加28.8亿元和21亿元,比上月分别少增9.3亿元和2.2亿元。此外,住房公积金贷款当月增加19.8亿元,比上月多增14亿元,较前9个月月均增量多增7.95亿元。
央行上海总部在报告中表示,根据当月工作日减少、提前还贷增加和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浓重等因素判断,当月个人住房贷款增加主要还是节前已签房贷合同履约放款所致,而9月末出台的房贷新政对未来该市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变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央行和银监会在国庆节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该新政的措施导致上海房市有所降温,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此外,当月上海中资商业银行其他消费贷款增加1.9亿元,比上月少增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