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下钱庄现状
发布时间:11-10 11:42 | 官网
在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地下钱庄”曾异常活跃,一但它们走出灰色地带,能成为深陷“资金链问题”的民企的救命稻草吗?浙江暗流涌动的“地下钱庄”,究竟有多大规模?又为何能与地方民企互相依存?
带着对于浙江民间金融的诸多疑问,记者来到了温州、杭州。选择这两个城市,是因为温州地下钱庄的实力和活跃程度在浙江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还因为作为省会城市,杭州汇聚了省内及省外众多放贷人、想找钱的人。
抵达温州时,台风“海鸥”刚过,高温接踵而至,一如这里民间金融的火爆程度。
温州街头,没有很多大中城市那样随处可见的房地产中介,“代办各类公司成立、贷款、关闭业务”的公司招牌却满眼皆是;翻开当地几份主要报纸,几乎都有专门版面刊登担保公司“提供各类贷款担保”、“提供借款咨询”的广告;来到位于市中心的财富大厦,整栋楼80%以上的企业都是担保公司或投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帮助企业从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外,主要从事“地下钱庄”生意;如果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审批没有通过,银行业务员也会“顺带”给出一个电话号码,通过这个号码,企业主可以走向民间融资。
中小企业受困资金链
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全部银行贷款增量14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增318亿元
满眼担保公司的同时,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从银行贷不到款的烦恼。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头上都悬着“四把刀”———汇率、退税调整、《劳动法》带来的用人成本上升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众多中小企业因此资金链紧张。
浙江省银监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银根紧缩”政策已使辖内银行机构的总体信贷供给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融资需求扩大,加大了信贷供需矛盾。一季度浙江省全部贷款增量1448亿元,同比减增318亿元。其中小企业授信户数比年初减少11664户,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8.6%。如按小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同期全部贷款发放的进度估算,一季度浙江小企业贷款应增200亿元,实际同比少增150亿元。
这份报告还显示,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以寻求融资渠道。在目前温州的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02416,转变为现在的541828。
《关于温州担保公司贷款垫资问题的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9月,列入温州市经贸委备案统计的39家担保机构,已累计为6640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53.49亿元,其中单笔在100万元以下的担保额占60%以上,为大量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之门外的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了创业资金支持。
明星企业深陷高利贷
飞跃集团申请破产,金乌集团董事长出走躲债,东洲集团董事长举家外逃……
“资金链断裂危机”,已经波及到了众多浙江明星企业。
2008年5月,台州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创立者邱继宝向政府提出破产申请。关于飞跃负债的说法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截至今年5月底飞跃的银行贷款余额为8.9亿元,还有几千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另一个是飞跃负债总额保守估计在30亿元以上,其中银行贷款约为16亿元。由于牵涉到上下游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浙江省官方力挺飞跃,邱继宝强打精神寻求突破。
6月,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出走躲债,留下全面停产的厂房和巨大的资产黑洞。义乌市政府证实,金乌集团及其相关企业总共向8家银行融资2.98亿元。但其民间借贷数额无法确切得知,有业内人士估计,金乌集团牵涉到民间借贷本金8亿元,利息6亿元。
6月,浙江东洲实业集团董事长何炜东因资金链断裂,负债数亿举家逃往新西兰;丽水青田欧星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侨商李焕军远遁杭州。
7月,进口起亚浙江总代理、浙江众诚汽车贸易公司遭法院财产保全,所有资产均被查封。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至少有5400多万元的借贷资金到期未还,但是关于其欠下巨额高利贷的传言已在坊间流传。
……
台州市发改委“一季度金融形势分析汇报材料”进一步显示,自年初以来的三个月,台州共发生涉及银行融资的企业关停或企业主逃匿事件28起,危及银行债权2.18亿元。
钱庄月息最高十五分
台州月息普遍已达6分(年息72%)及以上,温州和义乌,没有8分利根本借不到钱
所谓地下钱庄,本质上就是高利贷,利息自然也就是每一笔民间融资最关键的内容。由于银根紧缩等原因,民间金融的利率最近连连攀升。台州市发改委6月份所做的“民间融资专题调研”统计数字显示: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为年利率12%,高于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5个百分点,是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1.6倍。
但是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官方公布的调研数字显然比较保守。主要从事原材料抵押贷款的黄某向记者透露,当下的台州民间融资,月息普遍已达6分(年息72%)及以上。“在温州和义乌,没有8分利借不到钱,杭州4分利以下也很难借到钱。只有关系好的熟人间拆借,利息才可能低一些。”记者采访到的几位业内人士,最近放出的款项月息最高甚至达到了12分至15分。
提前支付“高利贷”利息,已经是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温州某担保公司的林先生讲述了他经手的一笔业务:房地产商王某找到他融资2000万元,周转两个月,提供房产抵押等材料,抵押物价值在融资额两倍即4000万元以上。办妥抵押手续后,林先生以个人名义出借资金。白纸黑字的借条上写明的利息不一定高,但是在资金真正借给王某之前,“高利贷”的利息就已经支付了。按4分利算,借款方事先就要支付160万元的利息,利息通常直接在借款中抵扣,也就是说,王某借条上的借款是2000万元,事实上他只拿到1840万元。
谁放贷都能赚到钱,盲目跟风者日盛,业内人士担忧,高息借贷企业大多难以还款
也许因为身边的事例不少,入行门槛又不高,大量跟风者踊跃跟进。根据温州市工商局统计,截至2007年,全市已注册各类担保机构239家,总注册资本31亿元,其中近两年注册的担保机构占总数的2/3以上,而这个数据,还未将大量不曾注册的民间金融组织统计在内。
“最近我经常接到电话,要求拿钱给我放贷。”在杭州从事“地下钱庄”生意的丁伟(化名)说,这些要求放贷的什么人都有。甚至某老牌自行车企业老总也找到他,说要将一笔巨款交给地下钱庄“钱生钱”。
尽管行业整体形势火爆,丁伟却越来越感觉到不安,他眼中的民间金融,如今已经开始变味了。最近大量跟进民间金融市场放贷的人,对民间金融的风险几乎一无所知。比如那位想找他放贷的知名自行车企业老总,一个劲地要求投钱过来,但说起可能存在的风险,却显得十分茫然。“这钱我不敢拿过来。”丁伟说。
一些中小企业主,主动选择关闭收益不好的企业,将回笼资金转为放贷。根据最新数据,浙江省今年上半年共有2.6万多家企业关门结业,略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温州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有些企业并非被动倒闭,只是由于制造业整体环境不佳,开门生产利润很低,所以索性关门,把钱收回来投到利润更高的行业。
丁伟说,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群众盲目投资民间金融,企业全行业借钱,让民间利率节节攀升,两年前普遍为3分左右的地下钱庄月息,如今已经达到6分甚至更高。“3分利就是36%的年息,有多少企业的利润率能达到这个水平?更别说现在6分以上的利息了。之所以还有这么多企业借,主要是不借高利贷是等死,借了也许还能赌赢一把。不过这么高的利息,我看大多数人都还不出来。”
在丁伟眼里,现在的民间金融,就好像去年二三月份的股市,一片繁荣。什么人进来放贷都能赚到钱,什么人都想跳进来。很多人都知道有风险,但对于风险的具体威力并不清楚,就算看到现在有些著名企业资金链断裂还不出钱,但和股市里的散户一样,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侥幸心理战胜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