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会会长金雪军教授——浙江中小企业该如何逃生?
发布时间:07-30 22:17 | 官网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央行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紧缩银根,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今年以来,在本身银根紧缩的状况下,加上原材料涨价、出口受阻,“资金缺、融资难”成了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大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出现亚健康征兆。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
“银行不是没有钱放贷,恰恰是银行目前拥有充裕的可贷资金,他们正在寻找企业发展向好的放贷对象。”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 |
浙江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金雪军教授 |
一方面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借到贷款,另一方面是手握大把资金的银行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放贷对象。两者之间这种供求无法有效对接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银行为什么不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呢?
金教授告诉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和金融两者密不可分,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好坏。在国际化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只是在目前这个货币从紧政策下,融资方面的问题就尤为突出。
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两者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本身。在大经济时代下,银行同样也是企业,需要考虑自己的信贷风险。在现代社会,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导致整个信贷环境恶化。加上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有效担保,亦无法向为其提供保证担保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中小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
浙江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金雪军教授坦言,浙江省较之全国其他省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浙江经济多年来是以轻型工业为主,企业生产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产品,大部分企业是出口导向性企业。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的上涨,用工成本的增加,国际竞争力日趋减弱,企业的利润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失,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同样是在银根紧缩的政策下,同样无法提供自己的有效担保,浙江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
如何救活煎熬中的浙江中小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国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将成为一种趋势,浙江这种轻型工业势必越来越受到冲击。然而,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缺乏的省份,发展重化工业先天不足。如何才能让浙江中小企业得到银行的信任?浙江的中小企业资金链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得到广泛的资金支持,浙江中小企业首先必须不断地升级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金雪军教授为浙江企业解决融资难解囊献计。
对于浙江,由于资源缺乏等先天因素,无法发展重化工业来转型产业结构。所以只能用高新技术来升级改造现有的传统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式的制造业,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与银行对接资金通道
多年来,浙江的民营经济为全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金雪军教授提出,在现在这个紧要关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渠道要畅通。一方面,作为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让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来支持浙江中小企业,挺过难关。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也要尽快改善自身的筹措环境,加强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加银行对其信任度。
多方融资解燃眉之急
“银行不是福利机构,他需要考虑风险控制。中小企业要解决自身资金难题,还需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金雪军教授认为,单单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融资问题还是有困难的。
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能仅局限于银行这一渠道,目前在我国还是存在很多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应该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包括信托计划、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联合发债、股权质押、甚至中小板上市。杭州目前将试行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是其中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式。
详细视频采访请点击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7/29/009781898.shtml